【藝文講堂】隱匿於物的另一層真實

時間
費用
免費參加
講座地點
毓繡美術館 一樓展場
簡介內容
2025年首檔展覽「遊物時間」邀請共六位國內外藝術家的作品,以懸殊的感知和創作手法交織呈現「物」的多重語境,揭破我們對日常事物的認識,重新以陌生的心情來看待這些有機或無機物。
本講座活動邀請來自羅馬尼亞的丹‧馬諸卡Dan Măciucă,以及日本的牧田愛Ai Makita一同來分享他們的創作。兩位的題材風格截然不同,正好為自然與人造的景觀,前者描繪大海、樹根、石頭,也有皺褶的物件表層,後者則以不同構造的金屬機械來隱喻生物體,看似具象的畫面,實際上皆源自藝術家抽象性的思考和圖像表現,並從中提取各種概念或普遍議題,如圖像的自發性、現實與幻境、科技與人類社會等等。他們如何透過物的形貌來詮釋個人的觀察所想?如何滲透作品細節來重獲想像?講座亦邀請到同為攝影師及藝術評論的汪正翔,他對於藝術世界的獨到分析視角與平易的文字風格令他活躍於評論領域,相當期待他與兩位藝術家的精采對談。
預約03/09參觀,即可參加講座,座位數量有限請提早入座。
前往預約:https://www.yu-hsiu.org/booking/
活動流程
13:45-14:00 自由入席
14:00-14:10 主持人引言
14:10-14:40 創作分享|丹‧馬諸卡 Dan Măciucă
14:40-15:10 創作分享|牧田愛 Ai Makita
15:10-16:00 對談
注意事項
- 預約03/09參觀,即可參加講座,座位數量有限請提早入座。前往預約:https://www.yu-hsiu.org/booking/
- 活動現場將進行攝影記錄,參與本活動即同意授權毓繡美術館進行活動攝影、同意毓繡美術館將相關影像用於本館網站、社群媒體等非營利之推廣用途,且同意本館擁有公開宣傳、傳輸前述影像等權利。
- 其他參觀注意事項請參閱本館參觀資訊。
- 活動當日若有異動,以當天公告為準,本館保留一切活動變更權。
講者介紹
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波士頓美術館藝術學校(School of The Museum of Fine Art)藝術創作碩士肄業,汪正翔是以攝影為主要媒材的觀念藝術創作者,受觀念藝術的影響,傾向於將攝影視為挑戰藝術的工具,他同時也是一位攝影師與藝術評論,並認為這兩個角色對他有著深遠的影響,雖然兩者看似衝突,但卻都涉及從分析的角度來觀察與檢視藝術創作的世界,這也使他特別專注於藝術如何運作,以及藝術概念是如何被建構的。作品曾獲高雄獎優選(2021)、TIVAC 攝影獎評審特別獎(2017)、大墩美展數位創作類優選(2015)、鴻梅新銳藝術評論獎(2020)、九歌年度散文選入選(2020)。

藝術家 丹‧馬諸卡 Dan Măciucă
1979年生於羅馬尼亞克盧日,2002及2006年陸續取得克盧日-納波卡藝術與設計大學繪畫的藝術學士和碩士學位,2008至2013年在同間大學拿到博士學位(研究文化反堵)。
丹代表1989羅馬尼亞革命以後一整個世代的藝術家群體,他們接受克盧日繪畫流派(Cluj School)的訓練,作品調性充滿暗色、擾動與低壓的氛圍。丹的作品包含炭筆畫和油畫,這次主要展出炭筆黑白風景,他總以抽象表現的繪畫語言來詮釋具象的現實,藉此揭露他個人對某些生活時刻的懷舊。炭筆畫來自丹所拍攝的黑白照片,他選取照片的抽象結構並將其形象化,透過圖像的姿態凸顯光影,尋求具表現性和動態感的量體,試圖在創作過程中喚起圖像內在的自發性。
藝術家 牧田愛 Ai Makita
1985年生於日本千葉,2010及2013年陸續取得東京學藝大學和東京藝術大學之創作碩士(油畫、藝術與教育),2014至2018年間曾於東京成德大學幼兒教育學系任教,現往返於東京和紐約之間生活。
牧田愛的繪畫探索各種界線:自然與人造、有機與無機、物質材料與數據資訊,透過無機物嘗試呈現各種能夠反映人類社會的人造景觀,總以貌似怪物般的機械或金屬塑料物件來表現生物體,因此圖像都具有一種動物性。牧田愛一直以來都相信泛靈論,認為萬物都有靈性存在,而她的基督教信仰亦驅使她接觸西方哲學,尤其是傅柯(Michel Foucault)和阿岡本(Giorgio Agamben)所研究的結構關係和生命政治,皆影響她的創作思維。